股票配资工具 一个被孔子赞不绝口的改革者,以一己之力,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
春秋时期的郑国曾经也是雄踞一方的强国,但自庄公霸业中衰后,郑国陷入了长期的政治混乱之中,使得其国力大为损伤,逐渐沦为大国的附庸。
后来崛起的秦、晋、楚等强国都曾积极争夺对郑国的宗主权,使得郑国疲于应付。在长期的内外交困下,郑国社会弊病丛生,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理必将产生更严重的后果。
就在此时,郑国出了一位奇才。公元前543年,执政子皮将自己的职位让给了他一直看好的一位后生——子产。而正是子产通过其二十余年的努力,使得郑国的面貌大为改观,出现了复兴的气象。
子产画像
伟大之人往往生于忧患
郑国地处中原腹地,这一地理环境对于郑国来说既是利好又是危机。利好在于这一地区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交通便利,对国家发展极为有利。
而正是这一地形特点使得郑国在国家安全上无险可守,又被列国觊觎,春秋中期以来,郑国在秦、晋、楚大国的包围争夺下疲惫不堪,一度陷入朝晋暮楚的窘境。
由此而来,郑国不得不对这些大国尽心侍奉,朝贡、觐见、随军征战,而郑国因此只能加大对国内的剥削,使得国内的社会危机进一步深重。外患已经足以让人焦头烂额,郑国的内忧却从未消停过。
春秋形势图
尤其是郑穆公之后,其众多的儿子都争夺君位,使得郑国政局动荡。在郑穆公的多个儿子中,仅上台执政的就有七个,史称“七穆之乱”。
数十年间,弟弑兄,臣弑君,在子产担任执政前的23年中,就发生过五次宫廷政变。子产在做执政之前就已经经历并处理过这些事务,因此对此颇有感触。
《左传》记载子产评价当时的时局说:“国小而逼,族大而宠”。他深知,如果不通过一场彻底的改革来改变这一局面,郑国也就无可救药了。
子产的前任是子皮,子皮出身显赫,是三大豪族的领袖人物,有很高的威望。
但年老力衰的子皮对于国家的困境有心无力,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青年才俊的身上。相对于子皮,子产只是一个小贵族,其人微言轻,但他却有突出的才华。
郑国的内乱
子产的父亲曾经讨伐蔡国并获胜,自以为有军功而洋洋得意。但子产却说:蔡国是楚国的属国,讨伐蔡国一定会引起楚国的报复。
而楚国要是伐郑,晋国必然不会坐视,反而会联合伐郑。不出子产所料,不久,晋楚蔡三国联军宣布伐郑,郑国大败。
因为子产的精准判断,使得其在郑国政界逐渐小有名气,很快走进子皮的视野之中。
子皮对子产非常欣赏,便将执政的位子传给了他。初为执政的子产很快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考验,晋国派使者来到郑国,指责郑国“贰于楚”,也就是对晋国不忠心。
子产不卑不亢,和使者据理力争:郑国是小国,无力保全自己,必然要依附于强国,而晋国作为宗主在郑国受楚胁迫之时没能尽到保护属国的责任,怎么能反过来指责属国不忠呢?
晋国使者被子产说的哑口无言,自知理亏,很快就回国了。
晋楚争霸
而子产以其强硬又调和的外交策略使得郑国顺利摆脱了外交危机,稳定了外部局势。
此外,针对列国连年征战,小国夹在中间苦不堪言的局面,子产又积极的响应“弭兵之会”,为郑国争取到了宝贵的和平时期,使得其能专心应对国内改革。
二十年深耕终换来国家太平
公元前543年,也就是子产担任执政的第一年,他就着手开始田制改革。西周以来,列国之间都实行的是井田制。
井田制下,九百亩田归八家农户种植,每家一百亩,多出来的一百亩是贵族的。
而春秋时期,各国都出现了贵族大量侵占土地的事情,而子产针对这一情况开展了田制改革,重新分配土地。
子产通过“伍”这一制度将本来大量为贵族占有的土地分配给了农奴,极大的削弱了贵族对土地和农奴的控制权,使得贵族对子产恨得牙痒痒。
春秋时期的军队
当时的民间流传着歌谣:“取我衣冠而褚之,取我田畴而伍之,孰杀子产,吾其与之”。
这里的民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人民不一样,当时的社会,除了奴隶主贵族与奴隶之外,只存在少量的自由民,其不构成一个政治力量。
所以,当时的民或者国人是指贵族。贵族出于怨恨就编写歌谣来骂他,说出了“谁想杀子产,我就去帮他”这种话。
但子产的改革对于当时的社会是非常有利的,使得原本被贵族严重剥削的农奴获得了一定的实际利益,因此大大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
除此之外,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,农业生产基本都是“广种薄收”,也就是单位生产能力不足就靠扩大生产面积来弥补。
春秋时期的农奴
而这一做法效率低下,为了提高单位土地生产能力,子产就大修水利工程,发展灌溉农业,提高农业产量。
同时,沟洫还有疏通水患,防涝排洪的作用。这一做法不是子产首创,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在实施了。
当时的执政子驷因为兴修水利而引起贵族的嫉恨,结果在政变中丧生,子产的父亲也死于那场政变。
贵族之所以反对子驷兴修水利,仅仅是因为这些沟洫会占用贵族的田地,引起贵族的不满。
前辈与父亲的死没有阻碍子产改革的脚步,即使这些贵族攻击子产,骂他长了蝎子尾巴,发布对子产的死亡威胁,还辱骂他的父亲,也没有改变他的初心,他依然坚持进行改革。
沟洫农业
除了“作封洫”,子产还进行了“作丘赋”改革。丘是一种土地单位,先秦时代九百亩为一井、四井为一邑,四邑为一丘。
也就是说每一丘有十六“井”,他们要为国家提供赋税,承担力役。
子产的做丘赋规定:每一丘十六井共一百四十四户人家要共同出资购买军马一匹、牛三头,然后按亩纳税。
子产进行丘赋改革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,春秋时期局势动荡,战乱不休,而想应对这一局面必须拥有强大的军队,而要供养军队必须有足够的钱粮。
春秋时期的军队主要是由贵族构成,一般人是不能成为战士的,而这就限制了军队的发展。
再加上当时的农奴生活贫困,除了自身能作为役力之外,也只能提为国家供牛马等资源。
春秋时期的战争
子产改革后,将征兵的范围扩大到了这些“野人”(指乡野地区的农户),同时向他们征收军赋。这一政策使得国家财政得以充裕,军队得以壮大。
子产的这一改革是向农奴直接征收赋税及力役,但因为子产在土地制度上的改革照顾了农奴的利益,使得农奴不仅没有受侵害,反而境遇得到改善,因此,农奴大多是拥护子产改革的。
而之前痛骂子产的贵族在改革进行多年后态度也发生了改变,因为子产的措施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,虽然最初直接损害了贵族利益,但长期下来贵族的收入反而增加了。
因此,贵族们又给子产编了新歌:“我有子弟,子产诲之。我有田畴,子产殖之。子产而死,谁其嗣之?”
可见,子产改革已经深入人心,取得了突出的成就。
铸刑书
而子产的其他改革措施还包括“铸刑书”。郑国在先秦时代是为数不多的一个重视商业的国家,其国家商业经济十分发达。
但因为在先秦时代中国还没有成文法,商人的利益往往受到贵族的侵害,非常不利于商业经济的发展。
而在子产时期,子产通过制定法律条文并以铜鼎的形式对外公布,开中国成文法之先河,对于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历史不是伟人所决定的,但却深受伟人的影响。子产身处春秋时期的乱局之中,因为郑国自身的内忧外患,形成了强烈的忧患意识。
正是在这一意识的推动下他不畏艰险坚决推行改革措施,在其执政的二十二年里使郑国在危机之中焕发出生机,使其国家逐渐得到恢复并发展。
同时,在其恰当的外交政策影响下,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也有所缓和,为郑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。
虽然子产的改革并没有改变郑国是一个弱国的现状,同时与后世的商鞅变法相比也还很不彻底,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,可以说是开战国变法浪潮之先声,对后世的其他的变法活动影响深远。
因为子产的突出成就以及其高尚的道德品质,其受到了很多历史名人的认可,孔子就曾称其为“有君子之道四焉,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,其养民也惠,其使民也义”。
同时,在子产执政时期股票配资工具,其开明的执政方式也受到人们的认可,子产重用贤才,善于听取建议,对于人们的批评甚至是谩骂他都能接受,使得郑国的议政之风非常盛行,其政治由此获得极大的发展。
农奴贵族子产郑国晋国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